毫无疑问的是,造汽车比自行车要用多得多的铜,还有铝、橡胶、石油等大宗商品。
主要原因是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同比上升,会带来企业销售额提高,可以直接改善企业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等多种资金来源,还会间接增加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开发企业的贷款量。这部分需求在1年多的持续调控后,开始逐步有序地进入住房市场
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供给超出需求形成的过剩,要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对于因需求不足形成的过剩则应从扩大需求入手,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过剩。大规模的投资增加了供给,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的情况下,只能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的变化莫测则加剧了国内的过剩。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税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税负偏低问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度发展。当前,我国人均GDP只有5400多美元,城镇化率刚刚越过50%,总体上讲,消费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理应不该出现过剩。但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产品研发、销售主要在国外,国内主要是借助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标准化生产环节,赚取微薄利润。
当前,首要的是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降低政府投资的比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在这一发展阶段如果出现过剩,那就意味着有效需求出现了问题。最好的就是维持房价稳步上涨。
九是界定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1)在货币政策上,普通民众基本上木有话语权,而代表人民的人大会也基本上不称职,所以,他们只能看着中国的货币越发越多,货币购买力愈来愈低,房价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房价起起落落,他们才有借口出台调控政策,也才有机会游说中央和与地方政府博弈。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权力失衡。
比如说,一方面他们想控制房价,却又要减少土地供给。比如说,国企改革要资金。
而且,出于私利,他们在收入分配、土地改革等方面也缺乏推动改革的动力。比如说,在保障房的供给上,由于缺乏远见和相关知识,导致保障房欠账长达10年之久。(4)而对金融集团来说,毫无疑问,在垄断之下,房价温和上涨就意味着其利润的上升。所以,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推迟了一年又一年,在某些个大人物的誓言中一次次失约。
(2)对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政绩、财税和控制土地供给所能获得的腐败收入等方面的考虑,他们也只希望房价上涨,而不希望房价下跌。由于权力配置的失衡,在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中,普通民众基本上丧失了话语权,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上涨,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某些人推出一些基本上没用的房调政策,却不推出根本性的改革。在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房产税只能转嫁到普通民众和租房者身上?在不减轻购房税费的同时,开征房产税,就是对民众财富的再一次洗劫?同样的,由于权力失衡,现有的财政分权政策很难改革,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土地财政……(4)在土地产权上,不用问元芳,地球人都知道,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农民--基本没有话语权,他们基本上只是被宰割的羔羊。而下跌,则会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要说推进改革,就是维持现状都很了不起了。然而,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要想推动全局性的改革,是多么的困难。
鉴于房地产对于经济和税收的巨大拉动作用,中央在经济增长的压力面前,不得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十是明确预期,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可是,我们知道,在变化的世界面前,现状是维持不了的,你想维持现状,得到的只能是更坏的结果。由于权力失衡,所以中国的基尼系数光荣地高居世界前列。至此,要回答真正好的调控措施又是什么?这一问题,似乎就是小学生的作业题了。在我看来,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好像没有出现邓小平式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领导人。同样,由于利益的束缚,中央未能在收入分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对垄断尤其是金融垄断的改革上大胆推进,导致长达十年之久的停滞不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倒退。你说呢? 进入专题: 房地产 。
八是调整房地产开发和购买中的金融杠杆。然而,货币一多发,房价就不只是温和上涨了,也不只是旧x条新x条的就能调控的了
5月2日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月29日,中国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
就中国房价的格局来说,许多中低收入者感受房价过高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收入太低。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时,决策者在GDP增长压力下,就可以不顾前期的调控举措和调控结果,悍然推出与前期截然相反的房调政策,导致政策毫无稳定性和预期性可言。
虽然现有的调控措施涉及到了土地问题,却未改变土地总体上供给趋紧的状况。1月12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强力遏制信贷冲锋。就中国的现实来说,现有的房调政策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基本不相干,并且,人们苦苦期盼的收入分配改革却像中国会议中的领导一样--迟迟不肯现身。12月25日,住建部发文称明年继续限购,房价过快上涨问责。
其中,货币因素所起的作用最大。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严厉的新国八条,要求各地要确定价格控制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二套房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60%,拉开了限购、限外和限贷。
在如此密集的调控下,2011年下半年,一些城市的房市开始陷入冷清:成交量下降、房价有所下跌。由于金融的垄断、实体经济的萎靡、投资机会的缺乏、股市的恶意圈钱和连年不振,在中国,普通民众很难寻找到比买房更好的投资渠道。
而且,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转向,11月30日,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上文中,我指出,在所有有关中国房地产的问题中,人们问得最多、也最引起人们普遍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出台了这么了调控措施,甚至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的调控措施,却基本上木有撼动中国的房价呢?。
各位,试想,在这十宗罪的重压下,中国的房调能有用吗?祈求这样的房调,还不如去拜菩萨。4月17日,国务院要求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要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回顾这几年来的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得问,这些政策到底错在了哪里?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08年以来,我国所出台的主要调控措施。苦逼的国人不禁要问,这些调控政策为何没用呢?它们究竟错在了哪里?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告诉我们,一项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情况决定的,如果求大于供,则价格上涨。
7月14日,要求房价上涨过快二三线城市要采取限购措施。二是已出台的房调举措中,市场的手段少,行政的手段多。
唐志军为经济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经济学教师 进入专题: 房地产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15天出退出方案。
2月21日国土部要求加强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禁止地方微调楼市政策。4月11日,银监会要求银行不得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